跳到主要內容

工作上感受到挫折?如何不要把別人的意見太往心裡去,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嗎?

 


(Photo by Carles Rabada on Unsplash)


記得工作一段時間後,公司 CEO 似乎被雷打到,毫無預期的情況下詢問我「Hey! 你想不想試試看當產品經理?」,這其實一點都不抓馬 (drama),新創公司大多不會有健全的升遷制度,一切都是人在做,老闆在看,撐過寒冬後總有後福可以一起享受(但沒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 😭)

當下也不知道「產品經理」要做什麼,一口答應接下這個酷斃的角色,內心波濤洶湧「太棒了~~~ 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當PM,接下來不負眾望,一定要好好的做事情!」想像自己指揮著各種工程師,說一沒人敢喊二,團隊在我英明的領導下成績大耀進!


故事不意外的,任職產品經理的三個月內,就被工程師兇到哭鼻子,每一次的會議都膽戰心驚,也開始有了放棄的念頭,期間也做了幾次努力,像是另外花下班時間精進自己,私下約談同事們了解大家的想法,反覆看會議影片,想想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等等。


後來只要任何人給意見,就會很緊張的想「天阿!我又搞砸了」,強烈的自我否定情緒,讓我與團隊產生隔閡,工作表現也開始每況愈下,甚至開始有了入睡困難。


💡 自我標準較高的人,容易將「別人的話往心裡去」


事實上,人們容易從悲觀的角度看事情

遠遠的看到辦公室走廊,一群人竊竊私語,總是有種大家排擠我的感覺,或是某場重要會議,出席名單沒有自己,潛意識會開始否定自我工作價值,一個中立的意見,也有可能造成心理巨大的壓力,這些可能就是「工作上容易把事情往心裡去」的傾向。


五問法(英文:5 Whys),將焦點從「我」轉移到對方的「意圖」

花了 10 個小時做了文件,同事們只看了 5 分鐘馬上說「文件寫得好爛,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」(真實事件 😢),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感到沮喪、生氣、或是認為對方就是針對!


先冷靜!將負面的情緒暫時抽離,不是所有事情都跟「我」有關係,而是跟「事件」本身有關係,利用五問法(英文:5 Whys),來釐清對方說這句話的意圖


五問法 + 基於事實推測 = 站在別人的角度理解

「文件寫得好爛,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」
去除情緒雜質 → 「為什麼文件難以理解」
為什麼文件難以理解 → 因為大家沒有仔細看文件內容
為什麼大家沒有仔細看文件內容 → 因為沒有充足的時間
為什麼沒有充足的時間 → 因為這次功能,產品團隊討論時間比較久
為什麼這次功能,產品團隊討論時間比較久 → 因為功能需求比較複雜,需要較多的時間釐清問題


人類不是 To do 機器人,只照著規格文件做事情,所以在開發功能以前,可以花 10 分鐘說明需要「解決的問題」,降低大家的溝通門檻,把團隊目標拉在同個平面


五問法 + 基於情緒偏見 = 更生氣

「文件寫得好爛,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」

為什麼對方會覺得文件很爛 → 因為不願意花時間看文件

為什麼不願意花時間看文件 → 因為文件是我寫的,對方就不想看

為什麼要這樣針對我 → 因為前陣子犯了小錯,所以對方記恨在心

...

..

.

如果事情真的是我造成的,該怎麼不把意見往心裡去

同理自己的處境,放下防禦機制

當然遭遇否定的情緒時,人類會自然地開啟防禦機制,不願聽見其他人的聲音。工作上,每個人都有犯錯的空間,但持續的懊悔與負面情緒,只會讓事情每況愈下,先同理自己的處境,承認事情不如預期,擁抱失誤是敞開心胸的第一步,可以再利用一次五問法 (5 Whys) 釐清根本原因


💡 犯錯是正常,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

 

陳述事實與自己的心理感受

人們聚在一起工作的原因,是為了實現共同利益目標,沒有人的工作職責是「找別人麻煩」,往往是說者無意但聽者有心,試著先陳述事實,在說明的過程中,避免情緒指責來檢討他人,分享自己心中的感受


陳述事實

  • 大家沒有閱讀文件
  • 工程師交付版本不準時
  • 會議上沒有收到回饋意見

情緒指責

  • 大家都不願意閱讀文件
  • 工程師故意拖延交付時間
  • 會議上大家都不專心

寫在最後,工作上是否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?

每天工作8小時,如果有1/3的時間都處在負面環境中,真的遲早會生病,表達情緒並非「純粹抱怨」。在溝通中要避免主觀評價或情緒指責,不要妄想通過指責對方來改變對方的行為,而是敞開心胸一起解決問題。


💡我們的價值不是建立在「他人的意見」上,而是自我認同與實質產出


到Instagram上看更多產品經理的實用分享
👉🏻 Product.manager.lab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VEVO 是什麼? 為什麼許多 MV 會放上這個標籤 音樂革命!10年回顧,內容發行商與串流平台的商業創新

目錄索引   大家在看西洋歌手的MV時,有注意到角落總是有 VEVO 的浮水印嗎~? VEVO 是一間高畫質音樂影片發行商 VEVO 是 Video Evolution (影片革命) 的縮寫,起初由環球唱片(UMG)、索尼音樂娛樂(SME)、阿布扎比傳媒 (Abu Dhabi Media),以合資公司的方式共同成立,而EMI公司在沒股份的情況下授權內容播放 2016 年加入了華納音樂集團 (Warner Music group),EMI 公司則選擇退出 VEVO,追求自己的音樂計畫 *合資公司 一般定義為由兩家公司共同投入資本成立,分別擁有部分股權,並共同分享利潤、支出、風險、及對該公司的控制權 VEVO 想要解決的問題 流量分散 影音串流剛興起時,有許多「二次上傳」的問題,明明不是該MV所有者,透過非法管道下載低畫質影片,再次重新上傳 不當內容置入影片 有些人會二改MV內容,非法置入品牌,假裝是官方代言內容,甚至是混入色情與暴力,欺騙點閱率 現在的VEVO標籤 在串流平台上有官方發行的意義 幫助創作者在各大平台上,有更多的曝光機會 其實 VEVO 曾經有音樂大平台的夢想 以前的 VEVO 是有自己的 App 跟網站,並且擁有 MV 發行後的第一手播放權,主要收入為廣告分潤、量販店販售周邊與推薦大家到Amazon 和 iTunes 上購買歌曲 很明顯只讓其他影音平台賺殘渣,例如當使用者到 YouTube 網站,觀看 VEVO 帳號底下影片,TouYube就可以賺到流量與分潤 2018 年 VEVO 與 YouTube 的轉型合作 YouTube 越來越強,年輕人不再依賴電視,更習慣在網路平台上看影片,握有明星 MV 資源的發行商,現在反而尋求更豐富的曝光管道 VEVO 決定關閉自己的App,網站則會倒流到其他串流平台,專心將資源放在「爭取最大曝光」上 這也是為什麼 YouTube 實際上未擁有這些 MV 與音樂,卻依然可以透過這些內容盈利 (因為 VEVO 授權了,希望有更多人看 MV,把銷售的工作直接讓 YouTube搞定) 為什麼網路上很少日本的MV? 日本把 MV 當作一項商品在賣,而不是純宣傳的工具。大多數完整版的高畫質 MV 是要付錢看的喔~ 除了將部分會剪成 PV (Promotion